摘要: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注重民族文化,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,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,在本文,笔者主要研究汉藏交融下的民族音乐,并根据汉藏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过程,阐述各民族音乐交融的意义,最后提出相关的传承汉藏融合下民族音乐的建议。
关键词:汉藏交融;民族音乐;文化交流
一、汉藏民族音乐特点
(一)汉族民族音乐特点
汉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,虽然它的音乐类型种类繁多,但并没有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。汉族的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个方面是其旋律上,主要根据歌词配置旋律,另一方面是在配乐上,汉族音乐的配乐一般都是古筝、琵琶、二胡等乐器,形式上表现出浓厚的古典风格。汉族多多少少受到了诗词的影响,旋律并没有藏族的民族音乐那么高昂,较为平缓,因此汉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古典风格,较为婉转。
(二)藏族民族音乐特点
藏族音乐大体可分为两种,一种是宗教音乐,一种是民间音乐。藏族音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,例如音乐旋律起伏大、喜欢运用本地区独特的华彩式装饰音装饰旋律,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等等。
但最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歌方面。藏族民歌主要分为劳动歌曲和生活歌曲。劳动歌曲里包括山歌、牧歌等,生活歌曲里包括情歌等。藏族民歌高亢质朴,歌手在演唱时多用较高音区,常能表现出超然而空灵的精神状态,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特有的精神震撼与听觉冲击。
二、汉藏民族音乐交融的发展过程
(一)唐朝时期汉文化入藏
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,文成公主入藏是吐蕃(现西藏地区)和唐朝音乐文化交流的开端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后,吐蕃王朝的统治者主动学习并吸收大唐的音乐文化,让两族音乐文化交融掀开了第一篇篇章。[1]
据相关资料记载,文成公主在进藏通婚之时,带去了琵琶、弟子多种乐器,《巴协》里也写到:文成公主白天以银质琵琶伴悲音,黑夜吹以笛子伴歌声。
文成公主入藏以后,吐蕃王朝的权贵们仰慕文成公主的风华,便派遣豪门弟子前往唐朝学习,其中,音乐便是学校里的一门重要课程。可见在唐朝,汉藏音乐文化交融已出现十分繁荣的景象。
在文成公主之后,金城公主嫁入吐蕃。《新唐书·吐蕃传》记载道,除了其它嫁妆以外,皇帝还将《龟兹乐》当做嫁妆,陪伴金城公主入藏。龟兹乐是唐朝十部乐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,这一部主要内容表现为“鼓舞”,龟兹乐进入吐蕃,对两族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虽然到目前为止,藏音乐中和龟兹乐相关的文献在战争中已丢失了大部分,但从藏族传统民间音乐中所使用的乐器,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。例如藏族的宗教音乐都是用鼓来伴奏的,而龟兹乐中最主要使用的乐器就是鼓。同时,在龟兹乐中还有一种乐器为贝类,而在藏族的宗教音乐中也有类似贝类的乐器,例如螺号等。我们不能肯定的说这些乐器的使用和龟兹乐有关,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让我们轻易忽视。[2]
(二)元朝时期西藏融入中国的一部分
到了元朝时期,藏族地区正式融入中国领土的一部分,各民族文化交流出现了更加繁荣的现象,汉藏民族音乐交融进入到第二个高潮时期,以下从元朝宫廷和民间举例汉藏音乐文化交融的表现。
首先,在元宫廷中,藏族的乐舞十分盛行。据《元史·礼乐志》中乐队篇记载,元朝宫廷乐舞中的“说法队”主要由藏族佛教形式的歌舞、汉族道教形式的歌舞组成。[3]
其次,在民间每年的2月15日,在皇城周边会举行一种佛事春游活动[4],这是一场集合了汉族、蒙族、藏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盛宴,首先藏族的帝师会请出为国祈福的白伞盖,然后上街游行,在游行队伍中,乐队由汉族、藏族等各民族的人所组成。在乐队后面,有轻歌曼舞的舞女、有身披甲片的侍卫队、也有各民族士兵所组成的军队,之后,则是由藏族、汉族、蒙族三个民族的各高僧所组成的队伍,在队伍的中央拥簇着一座座佛像和藏族帝师的轿子,队伍在鼓乐法号声中缓缓前行,演绎了一场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壮观景象。
从上述的例子中,我们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将藏族纳入中国领土板块,为汉藏两族音乐文化交流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,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,还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(三)明清时期汉藏音乐交流全面开展
到了明清时期,社会经济和艺术文化比元朝展现出了更好的发展趋势,尤其是明代“茶马互市”的贸易活动让汉藏音乐文化交流得以全面开展,汉藏音乐文化交流迎来了第三次高潮。
例如明朝时期,藏戏团体中所用的“钹”,就是汉族音乐文化的一种常用乐器,但这种乐器是如何流传到西藏地区的呢?有人猜测,这是明朝中央赐予西藏地区的乐器,因为在相关文献记载中,明朝皇帝经常会赐与藏族地区法器,而在藏传佛教中的一件重要法器就是“钹”。但“钹”这种乐器又经常流传于民间的藏戏班子。这也让许多人猜测,这是明代“茶马互市”贸易活动中,汉藏民族之间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证据。
到了清朝,皇帝出行时会有仪仗奏乐,而奏乐中必须使用的一种乐器,就是藏族宗教中所使用的“大法号”,有了皇帝的影响作用,“大法号”所吹奏的乐曲必将受到民间的